湖南大学论坛|先为求是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1094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艺] 安导,请恣意,算我求你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1 16:2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小说的主题,两个故事之我的立场都,就不再赘述。鉴于姐目下左手拇指还在术后休养中,就尽量短说。另:爱深责切<—我是这种变态路线上的脑残。本片既然美誉已在,我就只管吐槽了。
  
   原小说的第二章故事强只是画面呈现困难,第三章基本上属于情景对话,唯第一章拉里拉杂信息量巨大且都是片段情景,却因要与海上故事契合不能做成散文式风格,必需要找个办法串连起来。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采取主人公话外音追忆(自传),就是与第三方交谈带出(他传),本片顺原著便采取了后者。这一部分的改编,至少在我看来,不尽如意。
  首先在原小说中,读后感里说过了,作者既让读者取得第一手资料又阻止观众第一人称自我代入,他是Pi和读者的中介,但是穿着隐身斗篷。在电影里原作者的出镜,让这个中介具象化,观众就彻底变成了置身事外的旁听者,一下子与Pi的距离就拉远了。个人以为只让“我”一角出声音足矣,摄像机则全程从“我”的视角拍摄,从而让观众能直接与Pi接触。
  另外就是这一段的人物对话其实不顺畅,缺少交谈的气氛和双方的化学反应,“步骤”感太强就显生硬。比如为了引出Pi这一自称的由来,“我”竟然表示不知道Pi的原名,现实中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别说“我”肿么给Pi打电话肿么找到他的住址,一个小说家在采访人物之前不事先做好功课这说得过去么?这种欠缺灵活性的“带话题”招术非但让对话干涩也让我出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宗教与神的关系、信仰与怀疑的共存,人与动物的通性,这些对于理解之后的海上故事相当重要的信息都要让观众接收与消化。然受电影的长度和节奏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我的话,应该会保留两位kumar先生看斑马和三个宗教的神职在沙滩上对质Pi的戏份(Pi遭遇三个宗教的故事从这里插剪进去)——这可以省去“信仰与怀疑是共存”的表白,而且比较有童趣和笑果。
  剧本的取舍也无可厚非,只是太支离了些,并没能架构出完整系统的少年Pi的世界观。这是看小说和电影的不同,阅读时我们可以调整速度停下思考,电影行进中并不给观众以思考的时间,而这部分“前戏”偏偏是“正戏”开始前给观众的“预习材料”,不容得电影结束后才回味消化,所以应该替观众将大框架弄好。
  
  至于添加的那出爱情戏我开始不是很理解用意何在(跟其他故事搭不上)。直到说至“未及言再见”一节才知道是要呼应海难时未及与家人道别,漂流结束后未能与RP道别,那些我们生命中至重要的却连一声“再见”都没有说就此消失了,像个没有好好完结的故事(俗称“坑”),让人长久倜伥。安导这私货夹带得(是思念父亲么?成年Pi追忆父亲那段一定是安导的私货!)……
  
  从海难开始槽就全归导演了。
  
  很多导演选故事有pattern,比如TB执着于有“两个世界”的故事(爱德华的城堡和小镇、高登市和企鹅人的地下,etc)——因为他自觉是outsider,而安导不知有意还是无心,老是跟有“双重人生”的故事连在一起,玉娇龙、绿巨人、断背山、王佳芝……。除了绿巨人是超级英雄挂不了之外,剩下的故事又都带一个动机暧昧或者真相不明的“了断”——却是被神马束缚了难以坦率呢?是以上一回我请安导恣意些,到了这个年纪上,除了有话未及尽言没说再见就离开之外,还有神马好怕的?
  
  但是安导还是太怕失控太怕情绪。海难当下,年方16的Pi几十分钟内失去了全世界,被抛到救生艇上之后他几近癫狂,只要身边有一个活物对他而言就是生命的奇迹与希望,就是还没有被抛弃被孤绝。所以小说里,他明明看到游过来的是RP还是极力想救它,直到念及“我们就能在一起了”才清醒过来。
  如果照足小说来拍这一段——在之前的故事里都不告诉观众这只老虎叫Richard Park,翻船后Pi形似疯癫在巨涛闪电中对一个黑影大呼“richard park,别放弃!”,直到黑影游近观众才发现原来是动物园的老虎,这场戏会十分intense和戏剧化。但同时也合乎人物的境遇个性,其实与小说的调性更合。
  但是,这种让人(暂时)丧失理性与思考能力的悲恸绝望不是心平气和能拍出来的。对小演员的要求可能太高了此其一。对导演来说,大概也是暴露得太多了。所以电影中的Pi在救生艇上还是一丝不乱的,直到夜来才痛哭失声。
  
  这场戏的处理错过了营造发展Pi与RP关系的关键性一步——Pi必须要痛苦绝望到极限才会感谢RP令他日夜为生存操心无暇担忧思念家人自苦伤怀身世(否则他可能会放弃求生)。一子错,后面就无法布局。
  Pi和RP的关系分阶发展非常清晰:Pi一开始陷入PTSD无法采取主动的自救行为(全靠RP维持他的求生意识),当Pi终于开始主动自救后他想过如何摆脱RP(然后发现这是不可实现的),于是他唯有想办法与RP共生。很长一段时间同舟共济,得救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时,RP作为Pi唯一的伙伴已然变成他求生的动力——假如我死了RP也会饿死因此我绝不能放弃。他甚至将RP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假如它死了我也会丧失继续这样艰辛痛苦旅程的力气。这样才有离开食人岛那个换在几个月前他求之不得的甩脱RP的机会时,Pi在船上等待且呼唤RP并相信“它不会迟到”的场景。
  这些关系是可以一步步呈现分明的:前提是要给Pi一个万念俱灰的启航。电影表现得太过温情美好。这段行程中瑰丽阔美的一面表现得十分充分(3D美轮美奂啊),相对苍茫悲凉的一面则只是轻轻掠过。Pi与RP的关系只是完成了“驯”的过程,并没有深入到生死相依的地步,之后RP的“不辞而别”留给Pi的怅惘,即使有依依不舍的姑娘与葬身海底的父母纵比,仍旧不易向观众传达。
  
  安导并不是那种缺少镜头语言的导演。比如Pi的阅读量通过他读书的场景表现(读的还分别是凡尔纳和加缪),将已经褪色的姑娘送给他的红手绳系在食人岛的树根上就是表明他已经生出了长居于此的想法,然则本片编剧似乎有点低估观众理解能力,爱做些无谓的“点题”——神马“是神意让我发现那些牙齿”云云(断背山上羊被咬死之后有人特意跳出来说“这是上帝的羔羊”么?)。
  到了第三段真正要说明信仰与怀疑的问题,却不给Pi任何辩白的机会,明明第一第二段里有很多表白得太直露的话可以夹塞到Pi和日本人的对话里,还可以平衡三幕的结构。而小说刻意张开地理维度——前法属印度殖民地的孩子搭乘由台湾海员操作的日本运船跨越太平洋前往前法属加拿大殖民地——以表白书中所讨论的信仰是跨越文化地域的,虽然由“我”这枚加拿大小说家和日本调查员同时置疑故事真实性这样的方式维护彰显,却同时亦损失了一种可能性:打从一开始就相信这个故事的人也是有的,将“我”原本并不明确的立场放到“怀疑”的一边几乎是迫使观众必须要先怀疑一下才行。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我猜错了这开始(我一直以为Pi说的第一句话会是“我至今也无法原谅RP就这样头都不回地弃我而去”),但是料到了这结局的话。虽然仍旧是两个故事,但是这次没有暧昧不清的选择——第二个故事没有被影像化呈现,其中的主要角色厨师和海员(还附加了“佛教徒”这个身份)还专门被安排出镜与Pi交互去凑一个“无巧不成书”,甚至还安排厨师被斑马蹬下救生艇的戏份作为Pi发想第二个故事的“灵感来源”。
  当然我会偏爱表达更明确的个人意见,比如用以往海滩电影的影像图片去拼接第二个故事——光用口述画面上干了一点。但这是我个性使然。以安导来说,没有变成罗生门(每个故事都有相应的影像“证明”)已经足够让人安心了。
  
  大师,非吾辈所欲也。大师都很苦逼。还是那句话,安导,请恣意。
2#
发表于 2012-12-11 22:47:08 | 只看该作者
还不错吧,没有大的惊喜
3#
发表于 2012-12-12 05:10:02 | 只看该作者
恩,总的来说还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湖南大学先为求是 ( 琼ICP备10001123号 )

GMT+8, 2024-4-24 23:44 , Processed in 0.03480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